![]() |
林安梧作者簡介:林安梧,男,西歷一九五七年生于臺灣臺中,祖籍福建省漳州,臺灣大學首位哲學博士。曾任臺灣清華大學、臺灣師范大學教授,臺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鵝湖》社主編、社長,現任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臺灣元亨書院創院山長,山東尼山圣源書院副院長。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儒學革命:從“新儒學”到“后新儒學”》《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等。 |
林安梧 著《論語譯解:慧命與心法》出版暨序言
書名:《論語譯解:慧命與心法》
作者:林安梧
出版時間: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1月
【內容簡介】
臺灣知名學者林安梧教授《論語》學集大成之作,將四十余年的研究心得與生命實感匯入其中。“年少十五,喜讀《論語》,至乎今日,已逾四十年。不只是自己讀《論語》,后來也教學生讀《論語》。讀之、講之,感其意味,體其意韻,明其意義,常有快然不可以已的證會。講讀《論語》,其意味溫潤如玉,其意韻綿綿悠長,其意義明白透辟。每次閱讀,或者每次講論,都覺歡喜。這里有的是鳶飛魚躍的悅樂,有的是青山綠樹的生機,有的是寬廣深平的智慧之海。”
【作者簡介】
林安梧,臺灣臺中人。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臺灣大學第一位哲學博士。臺灣元亨書院創院院長。現任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曾任美國富布賴特訪問學人、臺灣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臺灣師范大學教授、臺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師從牟宗三先生,是當代新儒學第三代中極具創造力的思想家。在牟先生“兩層存有論”的基礎上提出“存有三態論”,主張融通儒道佛三教,面對二十一世紀文明的新挑戰,展開對話與交談。方法論上,以船山學、十力學為基礎,提出“道、意、象、構、言”五層詮釋的中國詮釋方法論。
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制·重建儒學》《林安梧訪談錄:后新儒家的焦思與苦索》《儒道佛三家思想與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等著作三十余部,發表論文二百余篇。
【目 錄】
序言
凡例
學而第一:為學悅樂、君子自反
為政第二:為政以德、養其性情
八佾第三:禮樂教化、人文化成
里仁第四:里仁為美、君子懷德
公冶長第五:不罪無過、道器不離
雍也第六:南面居敬、文質彬彬
述而第七:述作默識、志道據德
泰伯第八:禮讓為國、民可使由
子罕第九:承命立統、歲寒后凋
鄉黨第十:鄉黨宗廟、時處以禮
先進第十一:先進質樸、禮樂可成
顏淵第十二: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子路第十三:勇者力行、以正治國
憲問第十四:知恥明德、修身居藏
衛靈公第十五:恭己南面、忠恕一貫
季氏第十六:禮樂征伐、君子三畏
陽貨第十七:出處進退、興觀群怨
微子第十八:陪臣柄政、賢臣遠隱
子張第十九:道德宏篤、仲尼日月
堯曰第二十:允執其中、知命君子
主要參考書目
【序言(節選)】
年少十五,喜讀《論語》,至乎今日,已逾四十年。不只是自己讀《論語》,后來也教學生讀《論語》。讀之、講之,感其意味,體其意韻,明其意義,常有快然不可以已的證會。
講讀《論語》,其意味溫潤如玉,其意韻綿綿悠長,其意義明白透辟。每次閱讀,或者每次講論,都覺歡喜。這里有的是鳶飛魚躍的悅樂,有的是青山綠樹的生機,有的是寬廣深平的智慧之海。
讀《論語》,不能太過理性,而是要存在契入,存在有覺知,覺知有生意,覺知其生意盎然者,方為善讀。當然,也不能只停留在存在的覺知,而要進到概念的反思,有了概念的反思才能從生活世界中擬括出個意義的脈絡來。進一步,在這脈絡的構圖中,慢慢浮現整個儒學的樣貌。總的來說,要是存在的讀,而不是論理的讀。或者,更準確地說,先由存在的讀,慢慢可以有概念的反思,可以有理論的建構,這時便可以論理,甚至分析。論理的讀,必須基于存在的讀,沒有生命存在的契入,就不能有適當的理論建構。
讀《論語》要先誦讀、粗讀、略讀、通讀,而后進一步細讀。須得注意的是,細讀不是瑣碎的、細膩的、文獻的讀,而是深切的、契入的、證會于身心的讀。用古人的話來說,是要能“切于己”。總而言之,就是要有感的讀,不能是無感的讀。感之、味之、體之、驗之、知之、明之,讀之歡喜、讀之悅樂,讀著讀著,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其樂何極也耶!其樂何極也耶!
誦讀以通其音聲,書聲朗朗,音吐清響,自有意味;意味既得,意韻以生;意韻既生,意義逐漸因之而明也。這誦讀,也有個過程,由粗讀、略讀、通讀,最后則進到細讀。蓋粗讀以得其樸質,樸質自然,自然無華。略讀以得其大體,大體脈絡,脈絡分明。通讀以得其貫通,貫通無礙,把握總體。就此總體,再細細讀之,細讀便要是契入的讀、存在的讀,當然也要合乎聲韻訓詁,解釋清楚。這時候,經典的詮釋、存在的契入,以及意義的彰顯,可以說脈絡通達,字義清楚,一體明白。用我在《中國人文詮釋學》中的說法,經典詮釋可以“道、意、象、構、言”五階論之,言為話語,構為結構,象為圖像,意為意向,道為根源。從話語的訓詁,到結構的掌握,到圖像的想象,進而到意向的體會,最后則是根源的證悟。這是一深遠悠長的歷程,是由模糊而日進乎高明的歷程。
《論語》二十篇,自有理序,首尾通貫,脈絡分明。但這樣的分明并不是論理邏輯的分明,它是生命聲息的互動感通。我教讀《論語》,一向主張順著既成的二十篇,逐章逐句閱讀,有學者另作一《論語》分類去讀它,我總覺不浹洽、不適切、不妥貼。因為《論語》二十篇自有分類者在,只是它的分類不是科學邏輯的分類,不是分析論理的分類;它重視的是存在的脈絡,生命的氣息、精神的意韻的類聚,經由一種“云從龍、風從虎,水流濕、火就燥”的類聚方式,構筑累積而成。
讀《論語》重要的是生命的感悟、精神的體會、存在的契入,讀之既久,就能真切領略到個中滋味。用熊十力先生的體用論來說,“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即用顯體、承體達用,體用一如。用如眾漚,體如大海水,眾漚不離大海水,大海水不離眾漚。就經典語義的脈絡來說,部分不離其整體,整體不離其部分,要了解部分,必得了解整體;要了解整體,必得了解部分,此中隱含著一詮釋學的循環(hermeneutical circle),首尾融貫。融會貫通,誦讀既久,自能一根而發,調適而上遂于道矣!
前說讀《論語》有法,由誦讀、粗讀、略讀、通讀,而細讀,細讀而得契入于道。由話語的訓詁,進而結構的掌握,繼而圖像的想象,又而意向的體會,最后則到達根源之道的證悟。讀《論語》須得有法,這樣的有法,是由分別相,逐漸契入到無分別相的境遇。借用佛教的語匯來說,先是“山、河、大地,自有等分”,最后則到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便是由分別相,入于無分別相。無分別相并不是有甚么神秘,其實正是存在的契入爾矣!借用佛教的詮釋學來說,這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如何為究竟了義,誰也不能聲稱他已經達到了,但誰都知道要預設著這樣的一個究竟了義,究竟了義者,明心見性,通達于道也。“道”不是一個定點,道是總體的根源,是根源的總體,含藏一切、包蘊一切,是最為原初的始源,也是最為終末的究竟。就理論上必須作如此之預設,就實存上它不只是預設,它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實實的。
《論語》像是一曲樂章,“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這樣的一曲樂章,就像是一生命的生長歷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里有著“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過程,這也是生命的“始、壯、究”,從初始創造、茁壯生長,而終究完成。這也像是《易經》八卦,三畫成卦,這三畫為“始、壯、究”,兩卦相疊,八八六十四卦,每個卦分有內外、上下,既有結構性,也有歷程性,這里就隱含著一個源泉滾滾、沛然莫之能御的生活世界。天地之大德曰“生”,活潑潑、了無掛礙是為“活”,就這樣構成了《論語》的生活世界。細讀《論語》,參贊孔老夫子及弟子的生活世界,真是處處有場景、處處有生活。“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處處皆乃世界也。
讀《論語》不離生活世界,感之、體之,如有源頭活水,理解之、詮釋之,自成境界。理解有詮釋,詮釋有轉化,轉化有創造,創造有生長,終始通貫、本末如一。像是一首樂章,像是一棵大樹,綿綿若存,生生不息。
………………………………
讀之既久,講之既久,講之、習之,通之、達之,體之、驗之,契入于身心,上達乎神明,《論語》之道朗然在目,真有不可以已者。閱讀《論語》,先之以有法,由有法而入于無法,無法之法,方為上上法。這是由“言”(話語)而“構”(結構),繼而“象”(圖像),進而“意”(意向),最終則調適而上遂于道,“道”是存在的根本,是智慧的源頭,是價值的始生之處。存在與價值和合為一,智慧即此而朗現也。顯然,解讀《論語》除了“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心法”,心法者,明心見性,契入造化,生生不息,默契道妙,無法之法也。
吾之解讀《論語》,隨緣順道而解也,非饾饤考據之解也。隨我本心,入于場景,如其處所,就此生動之活潑,而體會天地之情而解之也。雖非饾饤考據,而實有參贊于前賢者,宋朝朱熹《論語集注》,自不可免,但不必為其所限也。間或有不同,或有轉化,也不及細講,我只是隨緣順道而解,依文解義,就此義理,調適之、上遂之,使之契乎道也。王天恨《四書白話句解》、錢賓四《論語新解》、蔣伯潛《四書廣解》、楊伯峻《論語譯注》,乃至李澤厚《論語今讀》,以及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東漢時期何晏《論語集解》,也是免不了的。再說,王船山的《四書訓義》《讀四書大全說》,看似沒有直接影響,但這些書,讀之既久,不可能不影響。其實,船山“兩端而一致”的思維方式,對于我來說,可以說是入乎身心,無所不在的。當然,我認為李炳南先生的《論語講要》真可以說是充實而不可以已。《論語講要》一書是我喜歡閱讀,而且常常推薦給學生及同道友人的。
我讀《論語》、《論語》讀我,在生活中讀,也讀進了生活,解讀《論語》只要是隨得了緣,就順道解來,能通就是了。通者,入乎身心,上契于道也。能通就能達,“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不只達乎四體,并且推而擴充之,推恩足以保四海,達于邦國天下。孟子說“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子貢有言“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不過,我總想《論語》可能就是去了解孔老夫子學問與人格境界的階梯。
人的身家性命是有限的,知識也是有限的,人生處處都是有限的。身命有限,然而慧命無窮;學業、事業都有限,但道業真可謂如火焰之流傳,需要更多薪材的投入,投入了才能薪火相傳,不可以已矣!慧命者,因慧而成命也,由此命而傳此慧也。命之在身者,身命也。命之在天者,天命也。身命免不了業力習氣的限制,但卻也正是這些限制,讓我們能落實而具體,讓我們能接地氣,接得地氣,才能真正通天命。天命是本,而身命卻是根,如此通天接地,才能傳此慧命也。
身命有限,慧命無窮,讀法有別,心法如一。吊詭的是,這無窮的慧命卻須這有限的身命去參與、去傳續,才成就其為慧命。這心法原是從訓詁明而后義理明,依文解義,一步步豁顯開來,才能從話語的分別入于無分別,契于存在、證入道之本源。道之本源者,不離生活世界也。
生命原只是簡易,“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斯為簡易也。《論語譯解》,“譯”原來只是依文解義,步步豁顯,字句分明,如斯爾矣!“解”只是如其因緣,隨順其道,旭日東升,明昭天下。圣賢大道,慧命心法,某或有未契;勞形用心,念茲在茲,卻是用過工夫的。愿以此,繼續燃燒這身命的材火,參贊宇宙慧命的光輝。《論語譯解》一書,果將誕生也。愿其生生不息也。是為序。
辛丑之夏,陽歷七月十二,于臺北元亨居
責任編輯:近復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