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俊作者簡介:何俊,男,杭州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曾任杭州師范大學副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教授,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南宋儒學建構》《事與心:浙學的精神維度》《儒學之鏡》《從經學到理學》等。 |
何俊 編著《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出版暨后記
書名:《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編者:何俊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5年8月
【編者簡介】
何俊
現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朱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著有《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南宋儒學建構》《從經學到理學》《本心與實學——陸象山心學的展開》以及專題論文集《事與心:浙學的精神維度》《師英錄》《望川集》等。
【本書簡介】
本書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本科生課程“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講稿為基礎凝練而成,分為十六講,通過對傳統目錄學的講解,說明傳統中國的知識系統及其演化,按經傳、諸子、史籍、文集的順序,從哲學的視角進行哲學史史料的說明,使學生在基本了解傳統知識系統的基礎上,既可以有效地找到想要研讀的史料,也可以建立與史料的親切感。
【目錄】
第一講? 導論
一、哲學與哲學史
二、中國哲學史及其史料
三、本課程的目標與安排
第二講? 目錄
一、《漢書·藝文志》
二、《隋書·經籍志》及其他
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第三講? 經傳(一):《易》與《春秋》
一、《易》及易學相關著作
二、《春秋》與春秋學相關著作
第四講? 經傳(二):《詩》《書》《禮》《樂》
一、《詩》及詩學相關著作
二、《書》及尚書學相關著作
三、《禮》及宋以后禮學相關著作
四、《樂》及樂學相關著作
第五講? 經傳(三):孝經·四書?
一、《孝經》相關著作
二、《論語》相關著作
三、《孟子》相關著作
四、四書合編相關著作
第六講? 諸子(一):儒·墨
一、儒家與相關著作
二、墨家與相關著作
第七講? 諸子(二):道·法?
一、道家與相關著作
二、法家與相關著作
第八講? 諸子(三):雜家?
一、雜家與相關著作
二、名家與相關著作
第九講? 史籍? ?
一、正史類舉例
二、編年類舉例
三、紀事本末類舉例
四、別史類舉例
五、雜史類舉例
第十講? 文集?
一、唐以前舉例
二、宋以后舉例
第十一講? 佛教哲學史料(一)
一、《肇論》
二、《出三藏記集》
三、《弘明集》
四、《比丘尼傳》
五、《高僧傳》
六、《童蒙止觀》
七、《歷代三寶記》
第十二講? 佛教哲學史料(二)?
一、《廣弘明集》
二、《續高僧傳》
三、《法苑珠林》 ??
四、《華嚴金師子章》
五、《開元釋教錄》
六、《宋高僧傳》
七、《古尊宿語錄》
八、《五燈會元》
第十三講? 道教哲學史料?
一、《太平經》
二、《周易參同契》
三、《抱樸子》
四、《黃庭經》
五、《度人經》
六、《三皇文》
七、《陰符經》
八、《清靜經》
九、《玉皇經》
十、《心印經》
第十四講? 語錄與學案
一、語錄體
二、學案體
第十五講? 類書與叢書?
一、類書
二、叢書
第十六講? 出土文獻? ?
一、郭店楚簡
二、馬王堆漢墓帛書
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四、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五、銀雀山漢墓竹簡
六、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七、阜陽漢簡
八、定縣漢簡
【后記】
2018年秋,我正式在復旦哲院開課。除了研究生課程外,教研室讓我每學年給本科生講“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與“周易”兩門課,秋學期講“史料學”,春學期講“周易”。
“史料學”應該講些什么?怎么講?這既是簡單的問題,又是可探索的問題。簡單是因為前賢都有專著,照本宣科即是。可探索是因為我從自己從學的體會,以及當代中國哲學的研究現狀看,照本宣科顯然是于心不忍與不甘的,不忍是對不起學生,不甘是對不起自己。故我選擇了探索的路徑。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杭州大學哲學系念本科時,除了一學年每周六學時的“中國哲學史”課程外,還有同樣學時的“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讀”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編的《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上下冊。當我畢業留系任助教開始從事研究后,始發現經過西學徹底格式化處理后的中國哲學史資料,實在是既破碎不堪,又乏導引之效;在編纂者那里,對于史料或許是全局在握,了然于胸的,但對初學者則無門徑可尋。后來陳植鍔師受命于沈善洪師,為我講文獻學,陳師專講目錄,從《漢志》《隋志》《文獻通考》到《四庫提要》,以及《叢書綜錄》,我始窺得傳統學問的門徑,同時也得以爬出中國現代學術所建構起來的哲學洞穴,在傳統的知識世界中去體會中國哲人的思與行。因此,我決定以目錄學為綱來組織“史料學”的教學。當然,我知道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也首先講了目錄學的知識,但僅是一般的介紹,不僅沒有作為整體架構,所講的目錄學知識似不足以引導本科生真正以目錄學為津梁進入傳統中國哲學的知識世界,而且更在于它的整體架構一如其對中國哲學史的建構一樣,是一種外部式的處理。
另一方面,只要是以西學中的哲學來外部式地選取中國哲學史的史料,那么往往會受制于某一種的西方哲學,而實際上,不僅西方哲學史是豐富多樣的,而且西方哲學更是在發展變化的。隨舉一例以見之。福柯的《規訓與懲罰》開篇即以酷刑的史料來切入,深入分析了懲罰形式背后的時空的權力運作與社會秩序及主體性的復雜關系,這樣的分析方式與理論建構顯然溢出了傳統西方哲學的藩籬。以此反觀中國的史料,則又足以引發別樣的哲學思考,拓寬中國哲學的視域與問題意識。亦隨舉一例以見之。司馬光《資治通鑒》在述及曹操雖久蓄無君之心,但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的史實后,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不是曹操無野心,而是害怕名義而強自抑制,并點出這種名義的力量來自于長時段的教化推行與風俗養成。如果能將這些史料納入視野,那么對于朱子傾心與致力于禮制研究與實踐無疑有極大助益,進而對包括朱子在內的整個理學世界真正獲得一種具身性的理解。
此外,在經過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全盤西學化的現代中國知識體系建構以后,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自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設業已成為重要的學術方向。在日前浙江大學召開的一個“文明交流互鑒與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研討會”上,我就其中的難題及其可能的解決路徑談到,推動知識進步的根源性動力應該來自現實生活,這個現實生活當然既是當下的,也必然是涵攝了傳統的。知識創新的難題在于,當人們去面對與處理這個現實生活時,我們逃不掉既有的知識形態。不僅是我們本土的中國學者有這樣的困惑與困難,即使西方的漢學家,他們在面對中國文化的時候,也同樣有這樣的難題。我還舉了一個中國美術史研究的例子。美國前輩學者高居翰(James Cahill)在分析元代繪畫時講,元代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元代的畫家們非常有意去模仿和沿續以前畫家的風格,但對這種現象他只能借用西方的一些術語,比如archaism或者archaistic。他深知元代繪畫的風格與這些西方術語不是一回事,但他除非以注音方式寫成fukuism外,別無它法,而這個注音表達對于西方讀者等于什么也沒有講。高居翰講,其他的西方術語,諸如romantic,neoclassical和primitivist都是如此。換言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要面對和要處理分析的是新的現實生活,它是產生新知識的源頭,但是分析這個現象世界的時候,卻注定要運用既有的知識,而這個既有的知識基本上是源自西方現象世界所滋生的知識體系,這基本上是一個前置性的存在。顯然,意識到這個難題,并不等于只能回避,或只能照走舊轍,亦步亦趨于西學。中國現代化所呈現的特色一定是與中國既有的文化傳統有關,當我們有了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的自覺,以及充分意識到這中間存在著的難題以后,除了借鏡于西學化了的現代知識體系以外,事實上這個體系也在不斷地變化著,我們自然也應該從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現象中去探究造成這一特色的中國原因,這就必然要求我們去回看自己的知識與文化傳統,由此獲得智慧,從而提出足以能夠解釋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現象的具有自主性質的概念,進而形成具有自主性質的分析方法與知識。這大概可以說是我希望從傳統中國知識體系內部出發來講中國哲學史史料學的更深一層的原因。
從2018年秋學期講起,“史料學”至今已講過六遍。起初我尚無研究生,便商請吳震兄的博士生張亦辰擔任這門課的助教,從講課錄音、資料編選,到課后討論,亦辰為我做了大量的起步工作。后來我的博碩士生陸續進來,除了先后擔任這門課的助教外,從錄音稿到文字稿,從初稿編纂到清樣校對,他們更深入地加入這門課的團隊建設中,尤其是學院與學校教務處將這門課的教材編寫列入重點計劃后。整個工作歷時數年,翻來覆去,幾易其手,以至我已記不清具體細節了,只能大致記得,除了張亦辰外,先后擔任助教的是:張良浩、丁少青、何澤昕、韓豐陽;對各章參與編纂的是:張良浩(目錄、佛道教)、陳耀輝(經傳六藝部分、諸子之道法及其他)、吳潔(經傳之孝經與四書)、丁少青(史籍與文集)、解曉昕(語錄與學案、類書與叢書、出土文獻)。清樣出來后,本學期又請助教黃義鵬與新入學的夏卓浩、宋澤齊幫助通校全書。現在學院將這本探索性的教材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我除了要向教研室、學院、學校教務處表示衷心感謝外,還必須鄭重地向上述同學,以及這些年來選聽這門課,并積極參與其中的本科同學表示誠摯的謝忱,如果沒有他們的參與,我是絕無可能去編寫這樣一本教材的。
當然,由于這本教材旨在從傳統中國知識體系出發,內生性地去理解中國的哲學史料,雖然是在西學的映照下,也絕無任何復古之意,但試圖擺脫從前的外部式處理,由此帶來的諸如哲學史料的邊界模糊等,便可能成為新的問題。邊界模糊大概是探索性的天然伴生性問題,但問題終究是問題,凡此以及其余種種不足,責皆在我。我也懇切希望可能使用這本教材的老師與同學給予批評,以利今后教學與可能修訂時彌補。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孫欽善 著《論語本解》(精裝)出版
【下一篇】【王杰】重“面子”更要重“里子”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