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七期開講
來源:“孟子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十三日乙丑
耶穌2022年7月11日
慢是一種節奏,更是一種心態,它倡導親近經典、敬畏經典,希望在對經典的親近、敬畏中,撫慰心靈、純潔心靈、高尚志向、高尚行為。
2022年7月9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師范大學禮樂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喀什大學國學院聯合主辦,洙泗書院、孟子書院承辦的“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7期舉行。本期由曲阜師范大學禮樂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主任宋立林擔任主講人,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館員殷延祿擔任與談人,山東教育衛視孔子大學堂主講、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專欄作者李文文擔任主持人。活動主會場設在曲阜洙泗書院,孟子研究院、鄒城鄰圣明德學會、壽光市傳統文化辦公室設立線下分會場,同時約有50余位學友在線上參與了活動。
講讀環節,宋立林老師主講了《孟子·公孫丑上》第3.1與3.2章。
講讀環節結束之后,殷延祿老師就通講內容做了點評和補充。
互動環節,在主持人李文文的組織下,現場與線上聽眾就自己的感悟和問題積極發言討論。宋老師對聽眾的感想與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與心得。
(詳細內容請見稍后發布的《孟子》通講第7期講錄版)
通過對3.1章的學習,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到孟子有關王霸之辯的討論。孟子尊王賤霸,對管仲、晏嬰的功業不屑一顧,并指出當今之世,齊國如推行王道,則稱王天下便易如反掌。公孫丑于是提出自己的疑惑:文王行王道,歷經三世才有所成,那么文王不值得效法嗎?對此孟子的看法是,稱王天下未必一定就是大國,但是推行王道確實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而在條件相近的情況下,王道無疑是最有功效的。
3.2章是著名的“知言養氣”章,不僅篇幅較長,內容也相對復雜難解,宋老師從不動心、養勇、志與氣、浩然養氣、知言、贊美孔子幾個問題展開講解。不動心是一種不為世事所擾動,達到一種從容、平和的精神境界。做到不動心需要培養勇氣,真正的大勇是曾子的“道義之勇”。在分析告子的“言”“心”“氣”時,孟子強調“志”是“氣”的統帥,“氣”是生命的基礎,而“浩然之氣”是發自心、志的德氣,是“德氣塞于天地”之氣,是發自于仁義之心,貫穿于形體,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氣。在“知言”問題上,孟子強調要以心為權衡,來判定各種反應人生態度的道德語言。本章的思想尤其是浩然之氣,都對塑造中華民族精神的氣質特征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022年7月16日,“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8期繼續舉行,將講授《孟子·公孫丑上》第3.3章至3.5章,歡迎廣大學友踴躍參與!
▲
線上學友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