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言不朽,文明永續
——“四海·文禮”2025年祭孔大典
來源:“北京文禮經典學校”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八月初八日辛丑
耶穌2025年9月29日
祭孔典禮,作為華夏民族禮教的一種,承載著對孔子的敬仰與懷念,是中華民族尊師重道優良傳統的最好展現。每逢“928孔子誕辰日”,北京文禮經典學校都會組織莊重的祭祀儀式,禮敬先師孔子。
2025年“928孔子誕辰日”,北京文禮經典學校八十余名師生,組成禮生、貢生、雩舞、佾舞四大方隊,參與了由北京四海孔子書院、臺灣三一寰宇文化協會舉辦的兩岸禮樂祭孔典禮。
壹
前期啟動準備
5月20日,周語欣校長、林海霞副校長、呂麗委副校長率領文禮經典學校師生來到位于海淀區溫泉鎮白家疃村的四海孔子書院,參加了“孔歷二五七六年四海孔子書院祭孔大典”啟動儀式。
啟動會上,四海孔子書院馮哲院長勉勵大家,參與祭孔的訓練,可能過程當中會有點汗,但希望同學們能夠全力綻放出自己的氣象,讓看到你的人對中國文化產生信心。周語欣校長隨后說,這是一個莊嚴的啟動,這是一個幸福的時刻,我們文禮經典學校師生有幸能夠參與到四海孔子書院非常成熟的祭孔典禮中來,是一個非常幸福的擔當。我們對孔子最大的尊重就是應該讀孔子的書,傳孔子的道,希望所有參與人員,回去后都可以再把《論語》讀一百遍。
圖左四海孔子書院馮哲院長,圖右北京文禮經典學校周語欣校長
觀看2024年祭孔典禮視頻《斯文在茲》
圖從左向右,禮生方隊隊長王守旺、佾舞方隊隊長劉敏、雩舞方隊隊長李新月、貢生方隊隊長賈麗麗
回到學校后,在各方隊老師的帶領與四海書院老師的指導下,文禮學校八十余名師生展開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緊張訓練。暑假過后,校內組織第二次動員會,再次強調此次祭孔的重要意義,希望各參與人員能夠打起精神,不負擔當,直到典禮圓滿告成。
在訓練期間,馮哲院長也多次蒞臨學校給予指導,并強調祭孔不是一場表演,而是一場通往心靈深處的自我教化,希望到時候大家拿出最好的狀態,感動觀禮者。
馮哲院長講話
吳濤老師指導禮生扶手禮
禮生排練迎神
貢生排練
佾舞排練
排練中,大家克服天氣炎熱,服從指揮調度,沒有任何一個人輕言放棄。每一個環節的相互配合,每一處細節的精心處理,每一點行為都在禮儀的規止進行,嚴苛的訓練洗盡身上鉛華,使大家獲得心靈上的升華。整斂衣裳,收斂戲心,儀態端莊,步履安詳,大家體驗到了傳統禮樂的獨特魅力。
貳
祭孔典禮
祭孔典禮,禮為先導。恭以整肅,誠以明志。齋明盛服,以承祭祀。禮生方隊,著莊重恢弘的傳統服飾,配之以清廟之樂,一舉一動,展現的是中華禮儀之邦的風范;一進一退,承載的是對至圣先師的崇高敬意。所謂“盡吾之心,則動容周旋,無往而不中矣。”
貢生,上衣下裳,玄黃相間,以示傳統和莊重。在莊嚴肅穆的樂聲中,他們依古制行禮,進退有節,儀態端莊,在靜默而嚴謹的儀軌中,將土、米、棉、麻、鹽、酒醴等自然作物敬獻于夫子,完成典禮最莊重的禮贊。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夫子的教化,如同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命的靈動與喜悅,源于生生不息的感受和成長。雩舞方隊的小朋友們,在天地間自由歌舞,演繹歡樂與純真。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佾(yì)舞,源自三千年前的周朝雅樂,是最高規格的祭典舞蹈。舞生左手持“籥”(yuè),右手持“翟”(dí)——籥為竹笛,象征文德;翟為雉羽,象征武德。白衣素裳,籥翟輕揚,柔順利貞,詮釋了“天人合一”的恒久意境。
學校領導與學校活動方隊成員合影
周語欣校長與北京科技大學團體合影
所有參禮師生,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動作之行進,表情之呈現,內心之動靜,所有人在一種極為莊重的場合讓自己內心得到鍛煉,充分去誘發心中的誠敬謙和之精神。
928當天的祭祀活動,遠比任何一次彩排都要精彩。莊重的儀式,讓我們仿佛跨越兩千多年,沐浴在夫子的仁德教化之下,每位參與者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這是對孔子精神遺產的肯定與繼承,使孔子的生命又活現在當代中國人的面前。
叁
928祭孔的意義
祭祀之禮貫通了整部華夏歷史,歷代禮典、正史禮樂志無不依正朔周制將祭祀之吉禮列為首位,而祭孔之禮在其中更有殊圣之含義。
唐君毅先生說:“圣賢人物為我所受之人文教化之本,我之祭圣賢之精神,即回到圣賢那里去。天地為我與一切萬物所依以生之本,我之祭天地之精神,即回到天地那里去。此祭之精神,要在返本報本。返本報本,即超越末之現實上之限制,以表現我心靈之超越性、無限性。”
蔡仁厚教授說:“‘天地’,是宇宙生命之本;‘祖先’,是個體生命之本;‘圣賢’,是文化生命之本。通過祭天地,人的生命乃與宇宙生命相通,而可臻于‘萬物皆備于我’、‘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境界。通過祭祖先,人的生命乃與列祖列宗的生命相通,而可憬悟一己生命之源遠流長及其綿延無窮之意義。通過祭圣賢,人的生命乃與民族文化生命相通,而可真切地感受慧命相承、學脈綿流的意義。”
”誠““敬”是儒家祭祀禮儀的基本精神。臨祭之時,致誠敬以感格神靈,則神靈下降,宛如活現于我之前。在祭孔的陣陣禮樂中,我們看到了華夏文脈的流淌,看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祭孔之聲不輟,而文明之聲永存。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