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陳峴:河圖洛書的詮釋轉型與意涵演變
來源:“經學研究”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七月廿八日辛卯
耶穌2025年9月19日
2025年9月17日下午,由同濟大學經學研究院舉辦的“同濟·敦和經學高端講壇”第二十期在同濟大學云通樓410舉行。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副教授陳峴應邀作了題為《河圖洛書的詮釋轉型與意涵演變》的講座。本場講座由曾亦教授主持。
主持人:曾亦教授
講座開始前,曾亦教授對陳峴副教授進行了介紹。陳教授現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哲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中國《周易》學會理事,研究方向聚焦于《周易》《春秋》經學及傳統文化與通識教育,出版《易學導論》等著作十余種,是學界青年學者中的翹楚。
主講人:陳峴副教授
本次講座,陳峴教授著重講述了從上古到兩宋《河圖》《洛書》在經典文本中呈現的詮釋轉型與意涵演變,他分五個部分展開:
一、先秦典籍中的河圖洛書及其差異
《易·系辭》記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河”指黃河,“洛”指洛水,伏羲受河圖、洛書啟發而作八卦,可以說河圖、洛書象征著中華文明的起源。《尚書》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之語,在這里《河圖》以寶物的形象面世。孔子在《論語·子罕》篇感嘆道:“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河圖》被視為圣王受命的祥瑞。因此,陳峴教授總結,在先秦典籍中,河圖、洛書具有文明起源、寶物、祥瑞三種意義。這些意義也可見于《墨子》《隨巢子》《管子》《呂氏春秋》等文獻,但關于河圖、洛書的具體形象并沒有相關信息。
二、漢代河圖洛書學說的轉型
河圖、洛書學說在漢代發生了意義重大的轉型。
其一,從“受命”到“盛世”。在先秦典籍中,河圖、洛書尚屬圣王受命的祥瑞,但在漢代已成對現實盛世的描繪。如《文子·道德》:“老子曰:‘至德之世……是以風雨不毀折,草木不夭死,河出圖,洛出書。’”《淮南子》:“當此之時,風雨不毀折,草木不夭,九鼎重味,珠玉潤澤,洛出丹書,河出綠圖。”鄭玄、陸賈、公孫弘、晁錯等經學家亦不乏相關論說。
其二,“河圖-八卦”“洛書-九疇”范式的構建。托名孔安國的《尚書傳》注解《河圖》《洛書》道:“河圖,八卦。伏犧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天與禹,洛出書也。神龜負文而出,列于背,有數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此說雖延續了先秦的三種意義,但河、洛又有分別,《洛書》開始對應于《洪范》九疇而非八卦。此后,劉歆在《漢書》中總結“以為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里”,將孔說整體化,伏羲受《河圖》創八卦、大禹受《洛書》作九疇,“河圖-八卦”“洛書-九疇”的新格局形成。陳峴教授指出,這種解讀模式雖為憑空構建,缺少經典文本支撐,但維護了河圖、洛書作為文明起源意象的神秘性與權威性。以河、洛之意象為紐帶,構建了基于經典交互詮釋與經義整合的經學理論,意義重大。
其三,河洛與讖緯。及至東漢,河圖、洛書意象開始與帶有強烈預言吉兇功能的讖緯深度綰合,《河圖絳象》《洛書摘六辟》等三十余種河圖洛書類讖緯在這一時期開始流行,內容大致分為三類:一、融合上古“九州”“八極”等宇宙觀念的世界版圖構想,以及與圣人受命相關的神話傳說。二、在“盛世祥瑞”觀念影響下,凝練先秦古書而成文的治國理政之法。三、基于漢代陰陽五行及災異學說的占星預測之術。緯候之書雖有一時影響,但并不為有識之學者所喜。如鄭玄通過“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之論將河圖洛書的詮釋語境返回到經學文獻中。唐人孔穎達編纂《五經正義》時,仍肯定《尚書傳》中“河圖-八卦”“洛書-九疇”的范式。
三、黑白點河圖洛書之建構與《易》源探尋
到宋代,出現了黑白點線圖示的河圖、洛書圖像,相傳由五代時期的陳摶創作,但并沒有實際證據。河圖洛書圖像系統其實最早由劉牧于《易數鉤隱圖》中繪制,其河圖、洛書與今天所見的河、洛圖名剛好相反。劉牧創作圖式的重心完全圍繞“象”“數”的意涵及二者關系展開。劉牧認為,王弼、孔穎達等早已對《周易》經傳的意義闡發詳盡,并無拓展的必要,因而嘗試作易圖創建一種全新的易學范式。在劉牧對數理的研探以及易圖的創作中,《系辭》是最為重要的理論來源。陳峴教授進而對劉牧易圖的分類、特色,以及不足之處進行了介紹。
四、朱子對《河圖》《洛書》的改造
朱熹看到劉牧制作河圖、洛書既要區分洪范九疇,又要借用其理論的矛盾,嘗試解決后者制圖學理依據不充分的問題。朱熹對河圖、洛書進行了改造,他通過對調河圖、洛書,令五十五點圖揭示的天地之數對應《周易》與《河圖》,四十五點圖展示的九宮對應《洪范》與《洛書》,很好地解決了劉牧版《河圖》九宮數之九與《易經》八卦之八不相對應的矛盾。朱熹對河、洛的改造延續至后世,成為詮釋河洛的主流范式。當然,朱熹對河洛的詮釋有其歷史淵源,也受到時賢的影響,他做的是一個集大成的工作。
五、朱子河洛范式在宋末的發展
朱子門人繼承朱子的河洛范式,又有深入闡發。蔡元定對于朱熹圖說易學的形成貢獻重大,其子蔡淵、蔡沈將先天、后天八卦次序圖,以及河圖、洛書進一步關聯,形成了一套更豐富完備的理論體系。宋代亦有些許河洛的反對之聲。如歐陽修視漢代以來的河圖、洛書為怪妄。張栻仍將河洛視為祥瑞的象征。薛季宣主張剔除對河洛詮釋的神話色彩,魏了翁懷疑朱熹建構河洛的意義,但他們仍未跳出朱熹的范式。朱熹的河洛范式逐漸一統天下。
參會學者上海師范大學高瑞杰、同濟大學劉昊等與陳峴教授進行了學術交流。本次“同濟·敦和經學高端講壇”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