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魯圣地研修記
作者:范愷歌
來源:“欽明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七月廿四日丁亥
耶穌2025年9月15日
作者按:博士入讀前,由于我走的是儒學專項計劃(現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項計劃),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組織學員前往鄒城、曲阜研修,并要求提交一份研修報告。開學后,曾老師問起研修的感受,就將研修報告發給了老師。老師提醒說可以在公眾號上推送,又說:“好些地方點到為止,看著不太過癮,其實可以多寫幾句。”于是把訪曾廟的經歷補上,對前面幾天的所歷所思也有所補充,竟至啰嗦。不過,“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那一周確有很多特別而強烈的感受,也不妨詳細記下,以此自警自勉。
七月初一,研修活動開啟,訪孔子博物館。有三件文物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唐《論語》玉燭酒令器具,行酒用具,書“食不厭精 勸主人五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上客五分”等字,每一令都是上半句《論語》,下半句飲酒指令,《論語》文意與酒令有關聯;二是宋“仁義禮智”銘枕,黑釉枕上寫有“仁義禮智”四字;三是在文創店的展覽圖冊上所見清“袖珍本《四書》”,介紹道:“巾箱本,可置于巾箱(古人放置頭巾的小箱子)中,又稱為袖珍本,便于隨身攜帶,隨時翻閱。”這三件文物,可見經典滋潤涵養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面。古人飲食起居無不在經典的涵養中,連睡覺也睡在“仁義禮智”上,真可謂“居天下之廣居”。張子曰:“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如今不少人看到儒家能幫助自己安頓心靈、安身立命的一面而親近之,但如果對自己沒有高尚的期待和嚴格的要求,又怎么可能安頓自己的生命?更遑論“學術創新”與感召他人。只有“無時而不習”,浸潤其中,才有可能成立君子人格,而君子人格之當身成立是一切行動與創新的基礎,否則只是自欺欺人、自誤誤人。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語言文字動人至淺,沒有真實的踐履,不可能有傳統的復興。程子曰:“天下有多少才,只為道不明于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且古者‘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如今人怎生會得?古人于《詩》,如今人歌曲一般,雖閭里童稚,皆習聞其說而曉其義,故能興起于《詩》。后世老師宿儒尚不能曉其義,怎生責得學者?是不得興于詩。古禮既廢,人倫不明,以至治家皆無法度,是不得立于禮。古人有歌詠以養其性情,聲音以養其耳,舞蹈以養其血脈。今皆無之,是不得成于樂也。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難!”程子之嘆,于今更為痛切。對我們的提示是:不僅要努力讓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于道理,也應該想辦法在今天盡力為自己創造一個涵養的環境。平時的誦讀、使用的器具、聽的音樂、觀看的影視作品等等,凡一切生活內容都用心面對以養德。
七月初二,聽十五位各專業同學匯報論文,其中大部分是哲學,不過倒是對歷史學兩篇研究孔氏家族的文章印象深刻。晚間研討,組內同學多感慨“學科壁壘”“聽不懂”。其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院之成立本身,就是認為,各學科應該享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共同信念與責任。只不過,我們對“優秀”二字往往誤讀:首先在諸子百家以及儒、釋、道之間不分優劣,金銀銅鐵混為一爐裝進“傳統文化”中,又對每一種傳統學問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來分優劣,對待儒家尤其如此。去取之意亦是非之心,問題在于,去取的標準究竟是什么?以及,我們去取的心靈能力是現成的還是有待于培養的?我們往往聲稱標準問題不可解,所以對各家各派不分高低;但卻又不顧標準是否辨明、能力是否具足來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事情,難免以現代思想臆想古人,以一己私見評價圣賢。那么,評價能力如何養成?一己前見如何反思?首先在于放下一個“我”而有真誠的相信。孔子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朱子注:“不篤信,則不能好學。”伊川言學之道,首“在乎信道篤”。對任何一種學問,誠篤的、毫無保留的相信都是學習的基礎,而我們卻總覺得相信要有所保留,篤信必生偏見。只是,那一點“有所保留”,就會將自己未經反思的前見一次次保留下來,將所有的學問不自覺裝點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泛觀博覽實為自我重復,學習再優秀的文化也難以真實受益。有此種種誤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名不正則言不順,學員難以達成共識,更重要的是不知道該達成什么共識。揚子云曰:“萬物紛錯則懸諸天,眾言淆亂則折諸圣。”伊川曰:“《論》《孟》如丈尺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人心之共識在孔孟,學科之共識在經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謂“優秀”,優中選優以至于極,則只在儒家。研修活動安排在鄒魯圣地舉辦,我想正是此意。“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道性善”即自信,“稱堯舜”即信圣賢。篤信圣賢,進學不已,辨別能力才可能養成,性善之自信才可能落實。曾經,因為不再相信圣賢,我們既自信又自卑:憑著沒來由的自信妄議圣賢,又陷入文化自卑乃至于所謂“劣根性”之人性自卑,驕吝互根,找不到出處。如今,想要重拾自信,只有“稱堯舜”、信圣賢一條路。基于此,我嘗試建議組內討論共同研讀《論語》首章與《孟子》首章,將此研修活動的核心精神予以正名與落實。不過,當時表達得極其不明白,自身修養氣象也不足以服人,沒有得到呼應。每晚的組內討論最終定為分享白天研修的感受與交流對“兩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思考。
七月初三,訪孔子研究院。明“三圣像”復制品下有文字:“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有孔子著名弟子簡表,備注有各弟子的廟、墓之所在。還有孔子研究院院方設計的石刻,孔子、孟子與老子并列而立,與“三圣像”之孔、顏、曾構成一組奇怪的對應,此地有此刻,尤感可悲。
七月初四,訪孔廟,行跪拜禮。感謝秋莎師姐、傳海師兄,前一天特意再向師姐、師兄問禮。師姐轉以朱子所定《滄州精舍釋菜儀》,不過實在是不懂禮,最終沒有完全搞清楚,在四拜與八拜之間,最終行了兩次再拜共四拜,過后又覺得太淺了,有些不安。同行者見我行禮,竟然落淚,解釋道:“別人都是在求孔子,你是在拜孔子。”臨近開學,那天拜孔的人很多,排著隊上香行禮。孩子們有些懵懵的,有些也很誠敬,不知道他們都抱著怎樣的心懷。只是,連圣廟也成了一個旅游兼祈福的地方,確實讓人很不是滋味。同學接著問我:“為什么愿意行這樣的禮?”我說:“心里有敬意,自然想行禮,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其實,我很為其眼淚震驚和觸動,由此反省自己心里的誠敬、真摯與篤定,實不足夠,頗感慚愧。下午聽楊朝明老師講學,觀感極佳。楊老師引柳詒徴先生:“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晚間聽“鄒城何以稱儒鄉”品讀儒鄉公益講堂,侯老師全程說山東話,聽著很親切。得知鄒城原有子思祠、子張祠等,“破四舊”時被毀。
七月初五,訪孔林。于子思墓行跪拜禮。于孔子墓,導游帶大家行三鞠躬拜,眾皆肅然。同行者離開后,行跪拜禮。返回時,在至圣林門見到韓國一團隊來訪,著儒服。訪周公廟,正在翻修,稍顯雜亂而破敗。有“制禮作樂”“經天緯地”兩坊,令人肅然起敬。元圣殿外和大成殿、子貢廬墓處一樣,有掛滿牌子的祈福墻,寫著“遇見周公,滿足愿望”“周公說我夢想成真”“入太廟,每事問?”標語,令人無語。殿內竟然有功德箱,十分可怪,疑惑倉促間未行禮。訪孟廟、孟府,游客比孔廟少了很多,進廟門后,左右即“繼往圣”“開來學”兩坊,“繼往開來”元素于孟廟反復出現,朱子《中庸章句序》以此論孔子、《濂溪先生祠記》以此論周子。又有“泰山氣象門”“承圣門”“守先待后”匾額以及“母教一人”碑等,觀之皆使人心中暢然。亞圣殿綠瓦,似有昂昂生機。行跪拜禮。訪鄒城博物館,有全國“鄒魯”城市分布圖。
七月初六,研修結束,自行前往嘉祥縣訪曾廟,并邀請出租車司機陳大姐一同游訪。廟外廣場有“三省自治”“一貫心傳”兩坊。廟內總共只見到另外一行十余人,家長帶著各自的小孩,他們在宗圣殿前朗讀《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章、“曾子有疾”章、“君子以文會友”章以及《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宗圣殿內,子思、孟子配祀。行跪拜禮。陳大姐也行了禮,感慨現在很多人都不愿意跪了,并回憶起去年一位好友的母親去世,眾同學前往吊唁。陳大姐說,小時候條件很艱苦,學校里只有饅頭吃,有時還搶不到,去世的大娘常常邀請她去家里吃粥,吊唁那天,老班長帶著同學們行鞠躬禮,她心里其實很不是滋味。陳大姐和保衛大哥聊天,得知曾廟主要是接待公職人員來學習,都是幾個大巴車一塊來,此外游人稀少是常態。慎獨門、三省堂等處的解說語都和官員廉潔相關。陳大姐也是第一次來曾廟,我們一起讀楹聯、碑刻和各解說語。陳大姐說:“之前不了解,今天看了看,才知道這些東西是真好,可惜少有人知道,來學習的人知道了恐怕也做不到。”曾廟內還有萊蕪侯祠,從詠歸門入,有聯曰:“磊落天資志異三子之撰,淵源家學道啟一貫之傳。”回去的路上,陳大姐講起每天做飯、十分顧家的丈夫和每天長跑、八塊腹肌的兒子,非常自豪,還講起自己幫助外地來的商人買羊羔,從選場到砍價,至今仍受人感激,又常常幫助同行攬生意、與乘客溝通。臨別前,陳大姐提醒我,可以把今天的游訪經歷寫下來。我也希望用文字記下陳大姐這些鮮活的經歷。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