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對話與文明互鑒學術研討會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
時間:西元2025年9月23日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儒道對話與文明互鑒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哲學動態》與《中國哲學年鑒》編輯部、孔子研究院和華中科技大學解釋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全國十余所高校、科研機構的四十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會議以思想交流互鑒為核心,以儒道對話和文明互鑒為主題展開深入研討,共設置開幕式、主旨演講(三場)、分組研討(六場)和閉幕式等環節。
9月20日上午9時整,會議開幕式準時舉行。本次開幕式由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朱人求教授主持,《哲學動態》與《中國哲學年鑒》編輯部主任王正編審,孔子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魏衍華研究員及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院長董尚文教授分別致辭。
王正老師首先代表《哲學動態》與《中國哲學年鑒》編輯部對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感謝。他表示本次會議由多方聯合主辦、合辦的形式展現了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姿態。同時,王正老師指出,歷史上,儒家與道家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以現實倫理秩序為主題的儒家思想和以超越玄同為特點的道家思想在文明演進中互動頻繁,在挑戰和交流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自身理路,最終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近年來,伴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聚焦于人類精神世界發展的道家逐漸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儒家與道家融匯交流的必要性大大凸顯,相信本次會議可以為回應時代關切提供思想資源,推動中國哲學的理論發展。
魏衍華老師代表孔子研究院向蒞臨現場的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表示感謝,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孔子研究院發展的同仁表示由衷謝意。他首先向與會來賓介紹了孔子研究院的發展沿革,指出孔子研究院的設立體現了我黨對傳統文化研究的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離不開儒釋道三教的對抗與融合。其中,孔老之間的對話交流更具有特殊的思想和文化價值。歷史上,儒道交流互動中誕生了眾多思想成果,其寶貴歷史經驗可以為當今的文明互鑒提供寶貴思想財富。孔子研究院及其兄弟單位愿意為文明的交流互鑒提供平臺,助力中國哲學學科發展與文化進步。
董尚文老師代表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董老師指出,儒道對話是思想史中的重要主題。儒道之間雖然差異巨大,但是其同屬中華文化脈絡,在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共通性,因而也就具有了交流互動的思想基礎。同時,董老師回顧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歷史沿革、辦學思路與未來愿景。他指出,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雖然辦學歷史并不悠久,但是在廣大師生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期待以本次會議為契機,加強與各兄弟機構的團結合作,共同促進哲學學科發展,為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貢獻力量。
開幕式后,大會主旨報告正式開始。主旨演講共分為三場,第一場由王正老師主持,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李大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員和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李巍教授分別作報告。
李大華老師以唐代道家與北宋理學為題,回顧了兩者之間在理論上的異同,指出北宋理學不僅僅從宇宙生成、萬物化生問題上吸收道家思想資源,更在學術風格、修養方法乃至本體論建構上深受道家思想觀點影響。同時,李老師以此為例,說明歷史上的儒道兩家在學派對立之中吸取思想資源,獲得創新思路。最后,李大華老師提出,當今學術應該以史為鑒,在未來的研究中,儒道兩家不必拘泥于學術地位,而是應該在保持自身思想特色的前提下發現自身理路中的現代性因素,攜手走向未來。
任蜜林老師以《論語》中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為主題,廣泛參考歷代注疏解釋,并評價其理論得失,最終回到《論語》文本之中,試圖正確闡發其內涵。任老師指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強調了人性先天情感與后天養成之間的關系。人天生所具有的道德情感是仁的前提與基礎,但是只有通過后天的努力與修養才能夠完善自身,實現仁德。
李巍老師以“名學”為例,將人工智能分析技術與哲學研究相結合,通過對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進行分析,計算“名”與其他概念的連結使用率、與“名”有關的概念的使用次數和發展趨勢,揭示了“名”概念本身所具有但往往被忽視的政治含義。最后,李老師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為哲學研究提供相對客觀的思想基礎,幫助研究人員處理大量文獻,使得研究者可以把精力投入到更加具有創造力的研究領域,促進哲學發展。
第二場主旨演講由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常新教授主持,中山大學哲學系陳喬見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唐琳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余治平教授先后作報告。
陳喬見老師以“善惡與是非——孟子與莊子關于價值與規范的隔空論辯”為題展開報告。他認為,孟子與莊子為解答價值與規范的根本性問題提供了兩種不同思路。孟子認為,道德規范起源于每個人固有的本心與良心。因此,盡管道德判斷與每個道德主體息息相關,但是道德判斷仍然可以具有普遍性價值。然而,莊子雖然與孟子一道持有道德主觀主義觀點,但是他并不認為道德判斷能夠導向客觀的結果。因而,莊子反對儒家觀點而提出“以道觀之”,試圖超越各種視角主義,最終指向“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人生價值理想。
唐琳老師以《周易》中的生生哲理為主題,論述了“生生”在陰陽哲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她指出,《周易》以自然陰陽之中的“生生”為起點,但是其最終旨趣在于人類社會之中的“生生”。就人類“生生”而言,憂患意識成為人類“生生”的根本保證,變通意識則是人類生生的基本原則,參贊化育和德業協和思想則成為人類“生生”的核心思想。而在技術理性日益膨脹的今天,中國哲學中的“生生”思想在彌合人與自然矛盾等問題上仍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余治平老師聚焦董仲舒的“王教”概念,提出董仲舒的學說不同于西方的一神論宗教,同樣也不能被簡單視為國家宗教。余老師指出,董仲舒的“王教”遵從天道信仰,并強調對百姓施行禮樂展開國家教化。正因如此,“王教”呈現出“彌漫性特征”,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在“王教”前提之下,教主并非簡單與國家君主混同,“正心”“承天之為”則構成教主德性工夫養成的基本要件,并以此謀求與天道運行的節律的高度一致。
第三場主旨報告由華中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白發紅老師主持,清華大學哲學系丁四新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曹峰教授、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常新教授分別作報告。
丁四新老師強調,先秦儒道之間的批判性對話是中國古代思想演進的重要動力。他從批判性對話的定義出發,剖析儒道兩家從春秋至戰國時期對話性質的演變過程。春秋晚期孔老對話以禮樂制度與治道理念為核心,呈現互鑒反思的溫和特征;而至戰國中后期,孟、莊為代表的學派批判則轉向激烈對立,孟子斥楊墨為無父無君,莊子則以“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質疑儒墨是非之爭,體現出鮮明的界限意識和理論自覺。這種批判性對話不僅推動雙方確立自身立場,更在解構對方中實現理論重構與思想創新,最終促成戰國末期思想融合與雜家興起的局面。丁老師指出,批判性對話作為先秦哲學發展的內在機制,對理解中國古典思想的形成與特質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曹峰老師從儒家“仁者如射”與道家“其猶張弓”的命題入手,分析其與儒道兩家最高原理的相通之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其與“仁”的闡發結合起來,“射”作為“禮”的體現,體現的是不爭、謙讓之德,上升至“德”的層面的“藝”才是完美的。此外,將是否射中和身心修養結合起來,催生了由內而外的“反求諸己”的心性工夫。最后,“射”所體現的中庸,彰顯了損益平衡之原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則將其與“道”的闡發結合起來,“張弓”就是天道的體現,反映的是整體把握的原理。同時,“張弓”是防止事物走向極端的反向運動的象征。“仁者如射”與“其猶張弓”是以事喻理的杰出體現,儒道兩家都由此引申出不爭之德、平衡之道和心性功夫,這是兩家之同;與“仁”與“道”的分別聯結,以及對人際關系和事物關系的分別考量,顯示出兩家之異。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出古代中國哲學“事”“理”之間相即不分,運用具體事物提煉普遍原理,又用哲學原理指導具體行動的主動性思維。
常新老師以《黃帝四經》為文本,指出《黃帝四經》作為戰國黃老之學的重要文獻,提出“刑德相養”思想,以“道生法”為哲學基礎,整合儒、法、道等多家學說,構建了一套具有形名邏輯與天道依據的政治理論。該理論主張“先德后刑”“德主刑輔”,強調刑、德二者相輔相成而又存在內在張力,須由“執道者”以虛靜公正之姿態予以平衡。其“陰陽刑德”說將四時天道與人事政治相配,體現出強烈的秩序意識和實踐導向,不僅適應了戰國諸侯富國強兵之需求,也為漢初政治提供了理論資源,并最終融攝于董仲舒為代表的漢代儒家的德刑思想體系之中。最后,常老師還深刻揭示了黃老之學在百家爭鳴中的理論創新與歷史影響。
9月20日下午,研討會進入分組研討階段。大會共舉辦六組分組研討,涵蓋儒道觀點的相互吸收、儒家及道家歷史人物考證、儒家和道家核心問題研討、思想發展中的文明互鑒等重要話題,共有四十余名學者參與討論。與會學者紛紛表示,本次研討會上充分的意見交流將有益于中國哲學的學術創新與學科發展。
9月21日上午,會議閉幕式順利舉行。閉幕式由朱人求教授主持,丁四新教授、王正編審和魏衍華研究員先后致辭。
三位專家表達了對與會專家學者、會議主辦機構及全體會務人員的感謝。他們指出,本次會議的參會論文與會議主題聯系緊密,論文論證嚴密、材料翔實,觀點明確且新穎,體現出了與會學者較高的學術水平;本次會議以思想史上的融合會通為核心,涵蓋儒道交融與中外對話,既在學術上關注到前人未給予足夠重視的創新點,也觀照現實、為推動“第二個結合”和中華文明海外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參考和思想資源。
通訊員:張瑋琨 陳熙鈺
攝影:王一心蘇國鑫
【上一篇】【曾海軍】“道”何以不遠?——“道不遠人”的時空演繹
【下一篇】張延國 疏解《春秋公羊學疏解》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