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潤心
——一名思政學子的經典閱讀札記
作者:張嬌嬌
來源:“書院研究”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閏六月十三日丁未
耶穌2025年8月6日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圣先賢留下的典籍,是時代興衰的見證,是智慧的低吟淺唱,是生命精神的永恒延續,值得我們用心品讀體悟。
常言道“半部《論語》安天下”。圣賢之言,日用而不知,早已化為民族的基因密碼。我何其有幸,能與這部千古流傳的《論語》結緣。這部不過萬言的對話錄,卻蘊含著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孔子與弟子的問答,穿越時空塵埃,依舊鮮活如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道出學習的真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彰顯友情的珍貴。這些智慧結晶,早已超越書本,成為中國人世代相傳的精神密碼,在尋常巷陌、煙火人間里默默滋養著仁心與德行。其言平實而意蘊深邃,樸素而歷久彌新。
2024年7月1日,一個普通的夏日清晨,開啟了我與《論語》的緣分。在這個5G速度更新換代的時代,在短視頻不斷刷新我們注意力的當下,靜心閱讀成為一種珍貴的修行。
初讀時,我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面對千年經典既敬畏又茫然。翻開書頁,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讓我望而生畏,字雖識得,連綴成句卻難以理解。第一周的誦讀堪稱煎熬,目光流連于“子曰”,思緒卻常被瑣事牽走。這強烈的反差令我莞爾——我們享受著古人難以企及的便捷,卻遺失了那份沉潛專注的快樂。正是在這對比中,我開始了與《論語》的深度對話。這場對話已持續400天,每一天都帶來新的驚喜與頓悟。
誦讀《論語》,亦是一次自我發現的旅程。每次重讀“吾日三省吾身”,都引發新的思考。在這個強調“快”的時代,這種“慢”思考尤為珍貴。它如明鏡,照見內心的浮躁;又如良藥,緩解現代的焦慮。我漸漸懂得,那些看似“過時”的道理,恰是應對時代變革的穩定器。研習《論語》,令我沉醉其中,獲益良多。限于學識,難以盡述其妙,謹擇其要者,略陳三端。
首當其沖者,誦讀《論語》時,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讓我體會到持續學習的深層愉悅,這種快樂源于對知識的不斷溫習與內化。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則深刻揭示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使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僅在于知識的積累,更在于對所學內容的消化、質疑與驗證。這種領悟讓我養成了邊學習邊思考的習慣,在閱讀時會主動提出問題,在生活中會觀察現象背后的道理,逐漸形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種學思結合的過程激發了我對真理的無限渴求,讓我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像海綿一樣吸收各種知識,又像篩子一樣過濾其中的真偽,在求知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其次,《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誨讓我養成了每日反思的習慣。每當夜深人靜,我都會回顧當日的言行:是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否完成了今天的工作?是否在某個瞬間因為私欲而違背了原則?這種反思不是簡單的自責,而是一種清醒的自我觀照。通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指引,我學會了以他人為鏡,看到優秀的人會思考如何向他們學習,遇到不足的人則警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久而久之,這種內省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使我在浮躁的社會中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軌跡。更重要的是,這種持續的自我修養讓我逐漸理解了“君子”的真正含義,明白了道德修養不是外在的約束,而是內心的自覺追求。
最后,孔子關于“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的論述徹底改變了我對人際關系的理解。我逐漸學會辨別什么樣的人值得深交:正直的朋友會在你犯錯時直言相告,誠信的朋友會在你最需要時不離不棄,博學的朋友能為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相反,那些巧言令色、表面熱情卻心懷叵測、只會空談的人,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將你引入歧途。這種辨別力讓我在人際交往中更加謹慎,也更懂得珍惜真正的友誼。更重要的是,我意識到交友不僅是為了獲得陪伴,更是為了互相促進、共同成長。現在,我會有意識地與那些品德高尚、見識不凡的人交往,因為我知道,這些良師益友就像一面面鏡子,能照見自己的不足;又像一級級臺階,能幫助自己不斷向上。這種擇善而交的智慧,讓我的生活圈子充滿了正能量。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研究生,我們肩負著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論語》作為儒家經典的核心文本,不僅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智慧和教育思想,更是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堅持誦讀《論語》、深入研習其思想精髓,更要自覺擔當起文化傳承者的責任。要將《論語》中“仁者愛人”的道德情操、“見賢思齊”的修身理念、“學而不厭”的求知精神等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未來,我希望成為一名思政教師,以我的老師為榜樣,將經典智慧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精華,讓古老智慧煥發新生,真正做到“古為今用”,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貢獻力量。
與《論語》相伴的這些日子,最深刻的感悟莫過于:經典之所以不朽,正在于其穿透時代迷霧的力量。在信息洪流的裹挾下,《論語》如一座燈塔,指引我們在紛繁變化中保持定力;在價值多元的喧囂中,它又如一塊試金石,幫助我們辨別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這段誦讀之旅讓我深切體悟: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需理論的深度,亦需扎根文化沃土的溫度;既要面向未來開拓,更要扎根傳統汲取智慧。在這個快速迭代的世界里,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些歷經時間檢驗的智慧,讓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煥發生機,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
400天不是終點,只是序章。孔子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下一個400天,我們繼續——“為往圣繼絕學”,也為當下的自己點一盞心燈。這份堅持的動力,亦源于讀書會這個溫暖的共學空間。自加入以來,我深深感受到其獨特魅力。在這里,每一位成員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經典的誦讀與研習:有的師姐在繁重的科研壓力下仍堅持打卡數百日,展現著持之以恒的治學精神;不斷有新鮮血液加入,為讀書會注入蓬勃朝氣;更令人感動的是,那些已步入職場的前輩們,仍不忘重返這個精神家園,繼續追尋智慧的足跡。在這個共同學習的場域里相互激勵、共同成長,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讓我真切體會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深刻內涵。
最后,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導師杜華偉教授。初見杜老師時,她淵博的學識和溫潤如玉的學者風范就深深打動了我。在跟隨杜老師求學的日子里,我不僅感受到她嚴謹治學的學術態度,更體會到她“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者風骨。杜老師總是以身作則,每天清晨準時在書院群中分享誦讀打卡;她對待每一篇學生論文都傾注心血,細致批注;更難忘的是她教導我們“為學先為人”的諄諄教誨。在杜老師的言傳身教下,我不僅收獲了專業知識,更領悟到做學問與做人的真諦。未來,我將繼續以杜老師為榜樣,在學術道路上腳踏實地,在生活中踐行君子之道,努力成為像杜老師那樣德才兼備的學者。“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能拜在杜老師門下,是我求學路上最珍貴的緣分。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陳來】《樂記》的儒學思想